全国服务热线:
15092172780
  • 虫控百科
  • 首页 > 虫控百科

蜇人的害虫

蜇人的害虫

保护您和您的家人免受害虫蛰叮

虫类蛰叮引起不适,常令人很痛苦,尤其当被多次叮咬时。

然而,可通过去除家中或附近的蜂窝,或当在户外时采取一些基本防护措施,来减少被蛰伤的风险。

对虫类蛰叮过敏

某些人对虫类叮咬特别敏感,而幼儿一般会对叮咬更加敏感。

然而,对蜂毒过敏的人中只有3%才是危险群体,这种过敏反应随时可能发生,即使上次被蛰时并无反应。

若被蛰后有剧烈的过敏反应则需立即叫救护车。

症状可能包括昏厥,眩晕,恶心或呼吸吞咽困难。

虫类蛰叮

虫类蛰叮不应同虫咬混淆。

蛰叮是虫类自身或其族群受到威胁时使用刺针作为自我保护的防御手段,将毒液注入皮内或皮下。会立即引起反应——剧烈的刺灼感。

蛰叮是一种防御手段,而虫咬则是为了吸食血液。为了有充足的时间摄食,虫咬经过进化已不像蛰叮那样疼痛了(尽管马蝇叮咬很痛)。

虫类蛰叮

**常见的蜇人虫是黄蜂或蜜蜂。黄蜂攻击性**强,不受任何刺激也会发动攻击。

蜜蜂不轻易蛰叮,常因被踩踏或压坐而蜇人。蜜蜂蛰叮的重要标志就是在皮肤里留下一节刺针,其中的毒鞘持续释放毒液超过一分钟。

相比之下,黄蜂类叮咬的**现象可能只是一个小的针眼。

一旦被黄蜂或蜜蜂叮咬,伤口周围将迅速变红,鼓起一个小包(皮下为液体)。小包在几小时内小时,但仍持续瘙痒达一天以上。

处理虫类蛰叮

与流传的神话相反,黄蜂叮咬并非碱性,蜜蜂叮咬也只是极弱酸性。蛰叮毒液中的化学物质非常复杂,因而传统上用醋治疗黄蜂蛰叮或用苏打水治疗蜜蜂叮咬的方法效果非常有限,应该采取以下实际步骤:

若被蜜蜂叮咬,立即移除遗留的刺针可大大减少痛感,这需要用指甲,镊子或小刀小心进行——然而要格外小心不能挤压到刺针的毒鞘,否则无异于雪上加霜。

用肥皂和清水清洗患处,并用冷水浸泡或用冰敷消减肿胀(决不能将冰块直接接触皮肤)。

为减轻瘙痒感,可在患处涂抹抗组织胺药物或口服药片。

也可涂抹痱子水保持患处清凉,减少瘙痒。若奇痒难忍,则需咨询医生是否可以使用类固醇霜。

过敏反应症状

对蛰叮有轻微过敏反应者,可能更多的是患处肿胀,若有肿胀严重或持久不退则需就医。

若被叮后30分钟内有以下症状需及时送往医院就医:

  • 咽喉,口腔或舌头肿胀,引起呼吸不畅。

  • 粗喘,窒息或上气不接下气。

  • 昏厥,眩晕或头痛。

  • 胸口疼痛。

  • 恶心或胃痉挛。

切记:任何时间都可能发生过敏反应。

早年被叮过几次的人发生过敏反应的几率较高。

另一类高危人群是有其他过敏反应的人(如花粉过敏或宠物过敏)。

防止虫类蛰叮

Image of Social wasps (Vespula vulgaris) | Rentokil China

对虫类蛰叮敏感的人应小心,尽量降低被叮的风险,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实际措施:

户外防止被叮:

  • 避免穿着鲜艳颜色的衣服,保持身体无强烈气味如香水,止汗露等以免吸引蚊虫。

  • 穿着长袖,长裤,鞋袜和帽子尽量减少皮肤裸露面积。

  • 裸露皮肤处喷洒驱虫剂。

  • 静坐时使用驱虫产品或点驱虫烛。

  • 避免甜性饮料和食品暴露于空气中。

  • 静坐,躺下或休息时留意蜜蜂。

  • 回避黄蜂聚集的地方如果林。

  • 从地上捡拾掉落的果实时戴上手套。

不要试图拍打黄蜂或蜜蜂,这样只会增加被叮咬的风险,甚至激怒整个族群。

不要挥舞手臂,也不要惊慌,因为惊慌也会激怒它。进入有很多叮虫的区域时,要缓慢平静移动。

家中或花园中的 蜇人的昆虫

Image of Solitary bee (Apis mellifera) | Rentokil China

被困于室内的黄蜂可用蜂蝇杀手喷剂解决。

但是,蜜蜂是益虫,当其不对人类造成危险时,不应将其杀死。

若有大量黄蜂或蜜蜂出现在家中或花园中时,说明其巢穴即在附近。

尽早解决其巢穴很重要——黄蜂在夏末会更加凶猛,在年初尽早处理较为安全。

请访问我们的黄蜂和蜜蜂部分以了解更多,或拨打0532-88994179获取更多建议。